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栾世宏的博客

本人博客都是自己的原创,如需转载请著名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双林寺中韦驮像  

2013-01-06 08:34:51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参观完平遥古城之后,我们来到了平遥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,游览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。

双林寺原名叫“中都寺”,始建年代记载失详,据寺中现存最古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(1011)碑记载,“重修寺于武平二年(571)”。即使我们从武平二年算起,双林寺也已有一千四百多个岁月了。我们沿着中轴线先后参观了前院的释迦殿、罗汉殿、武圣殿、土地殿、阎罗殿和天王殿;中院的大雄宝殿后,被千佛殿与众不同的韦驮像深深吸引。

导游说:千佛殿的韦驮像,在全国同类题材中,可谓之精品。他不仅刚中有柔,武中蕴文,威而不悍,机智勇猛,浑身是力,身如强弓。更有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;夸张变形的身躯表现力度和面部表情的高度传神。也正是这些因素的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韦驮像的艺术特色,使这个传奇人物活了起来。

韦驮,本是婆罗门的天神,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,在中国寺院通常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,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。

双林寺的韦驮,位于千佛殿之中,一进殿门,只见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,下肢朝前站立,从腰部开始,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,这种扭曲程度,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,很像—节麻花,但从整体气势观看,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,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,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,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,形成了极富弹力的流动感,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,加之身上的佩带飘绕飞舞,形成了更大的曲线,也加强了动势,让人感到肌肉紧张,充满力量。整个身躯外轮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,由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,又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,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。   

仔细观察,韦驮正面站立,身体重心立于左腿,右腿微向外伸出,上身向右扭曲,左臂抬起,用上身的动作打破了下肢的静立呆板,形成了连续的第二动作,似乎完全打破了为佛站岗的限制,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,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。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动作,头部向侧面扭转时,眼珠总是转向同一方向,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,而且在时间上也处于同一节奏。而这里的韦驮眼珠位置的处理恰恰又打破了这种常规,其头部、身躯皆向右扭动,而眼睛却偏偏望着相反的左方,这又增加了一个时间上的节奏,使人感到确实是神来之笔。

纵观韦驮整个身姿,从下肢的稍息站立,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,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,在时间上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,形成了似动非动,不动之动的感觉,展示了我国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十分深厚的艺术功底,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各骋奇思、殚精竭虑,倾注心血和汗水,创造出不朽艺术杰作,有许多地方达到了出神入化、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
正在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感到骄傲的时候,导游员突然问,大家注意韦陀手握的韦陀杵了吗?众人答,没有。导游员又说:“其实这里面是有大学问的。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,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,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;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,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,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;如果韦陀杵立在地上,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,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。”听了导游员的话,我们恍然大悟,原来韦驮手中的韦陀杵还有这么深的含义,这可到处都是佛教知识的大课堂也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