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栾世宏的博客

本人博客都是自己的原创,如需转载请著名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年俗中的鱼文化  

2011-02-04 14:47:36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     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,相伴人类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,在距今六千余年的半坡遗址上,就出现了鱼图彩陶,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鱼的喜爱与珍惜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.小雅》中也有《鱼丽》一章,表达了人们对鱼这种美味佳肴的向往。可以说,几千年来,人类在生产、生活之中,与“鱼”结下了不解之缘,鱼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春节,俗称大年,平民百姓在欢欢喜喜过大年中,许多年俗活动都与鱼有关,最为经典的,莫过于除夕之夜,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要有鱼。“一夜逢双岁,三更分两年”,除夕夜的鱼,不管大与小,还习惯讲究不吃完,人们只为采用“余”与“鱼”的谐音,图个“年(连)年有余”。这种风俗,在民间称之为“讨口彩”,其影响甚远,就连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,中间也有三枚“吉庆有余”,都是采用娃娃抱大鲤鱼的我国传统“吉庆有余”的图案。

鱼是一个流传极广,又有着传为佳话的装饰形象。鱼纹饰图的石刻、玉雕、彩陶、纺织、刺绣和剪纸等工艺美术作品中,众多的鱼形,其形态生动,造型优美,都成为民间美术中的珍品。过去,人们生活困难,许多人买不起鱼,画家便发挥自己的想象,使许多吉祥物、吉祥语、吉祥图案的内容都与鱼有关。如由两条鲶鱼和几个橘子组成的年画,以鲶谐“年”,橘谐“吉”,表示年年吉祥如意;由莲花与鲤鱼组成的年画,借莲与“连”、鱼与“余”的谐音,表示“连年有余”的观念;用两条鱼、宝珠和浪花相组合的“双鱼戏珠”年画 ,“珠”是财富的象征,浪花比喻财源滚滚来,商家置于店堂,有着生意兴隆,得利丰厚之寓意。

鲤鱼喜欢跳水,以鲤鱼,龙门和浪花相组合的“鱼跃龙门”,还有个美丽的传说。传说,居住在黄河下游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,都想去瞧瞧。它们沿着黄河而上,来到龙门口这个地方,但由于龙门山上无水路,上不去,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。怎么办呢? 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:“我有个主意,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?” “那么高,怎么跳啊?”“跳不好会摔死的!”,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。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:“我先跳,试试。”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,像离弦的箭,纵身一跃,一下跳到了半天云里,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。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,烧掉了它的尾巴。它忍着疼痛,继续朝前飞跃,终于越过龙门山,落到山南的湖水中,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。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,一个个吓得不知所措,这时,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:“不要怕,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,因为我跳过了龙门,就变成了龙,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!”鲤鱼们听了这些话,受到鼓舞,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。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外,大多数都跳不过去。而凡是跳不过去的,从空中摔下来,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。直到今天,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。根据这个故事,由汉代辛氏撰的我国早期地方志书代表作《三秦记》中就记载:“龙门山,在河东界。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。黄河自中流下,两岸不通车马。每岁季春,有黄鲤鱼,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。一岁中,登龙门者,不过七十二。初登龙门。即有云雨随之,天火自后烧其尾,乃化为龙矣。”后来,人们便以此来比喻旧时科举制的考中者,赞其光宗耀祖,前途远大。再后来又经过文人的不断加工改造,逐渐成为比喻人的事业与希望修成正果,寓意只要努力奋斗,不懈拼搏,定能获得成功。

也许是因为鱼产卵多多,人们还在年俗中借鱼来祈求多子多福。于是,也就产生了用多子的莲蓬、荷花、童子与鲤鱼组合成如“双鱼戏莲”、“童子抱鱼”、“鲤鱼撒子”等年画或剪纸,张贴在窑洞内或窗户上,期盼双余连喜似水情长多子多福。有人还把形容夫妇恩爱和人对环境的谐调及事业的顺利,比喻为“如鱼得水”。也有把两条神仙鱼(热带鱼的一种)和荷花相组合的图案,称作“神仙伴侣”,寓为人世间夫妻情意绵绵,同根同心;还有把数尾金鱼与池塘、水草相组合的年画,谓之“金玉满堂”,这是以“金鱼”谐“金玉”,是形容财富极多,也以此誉称家庭富有和才学九车。

中国人表达情怀,有一种含蓄的美。年俗中的鱼文化,以鱼示意,既形象生动,表达了心目中良好地愿望,又颜色鲜艳,烘托出春节大年的喜庆氛围。可以说,年俗中的鱼文化,在增添表达情意的神秘色彩同时,寄托着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,是一种风情浓厚的民间文化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0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