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莫高窟、大同云冈石窟、洛阳龙门石窟、天水麦积山石窟,被称之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,中国的四大石窟。
莫高窟门票
云冈石窟门票
龙门石窟门票
麦积山石窟门票
从2014年7月到2017年8月,我终于走遍了这四个地方,感受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。
莫高窟 九层楼
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,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。据导游介绍,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,现存石窟492洞,其中魏窟32洞,隋窟110洞,唐窟247洞,五代窟36洞,宋窟45洞,元窟8洞,壁画面积达45000平方米,有彩塑雕像2415尊。石崖上的石窟分上下五层,在现在编号为“17”的洞窟中,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.6万件,因之形成了敦煌学。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“世界艺术宝库”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精美壁画
2017年8月26日,我从敦煌市区乘开往火车站的专线公交车,在莫高窟20公里外的数字展演中心下,排队在这里乘坐环保车到景区大门,然后步行数百米就到了莫高窟石窟。眼前的山崖上,全部是大大小小的石窟,由于大多还不开放,我们只能沿着景区规定好的线路,一人挨着一人地走进94号窟,观看精美的壁画;走进96号窟,观看最大的佛像;走进148号窟,观看最大的卧佛;走进138号窟,观看家族开掘的石窟。
牌楼
由于游人太多,时间太短,石窟里面的一切,几乎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到是走出石窟,漫步在石窟外的广场,才可以仔细观察石窟的布局,残留的壁画,精美的设计,窟外的建筑。慢慢品味莫高窟的高雅与大气。
精美壁画
正如介绍中所言,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、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。窟形种类繁多;彩塑形式多样;壁画无有相同;系统地反映了十六国、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西夏、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,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。遗憾的是,石窟内不允许拍照,我无法将窟内精美的画面呈现给大家,上面的两幅壁画,是在研究所的展览室拍摄。
景区大门
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。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 我2016年7月11日去时,是在火车站广场乘坐603路公交车前往的。
室内大佛
据介绍,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(453),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(494),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(520~525)。石窟依山而凿,东西绵亘约1公里。但由于开放的石窟不多,我们只能在规定的几个洞窟中参观,可所到之处,石雕造像最大者达17米,最小者仅几厘米,窟中菩萨、力士、飞天形象生动活泼,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,上承秦汉艺术精华,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,确实令人感到惊讶,不愧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。
窟外建筑
导游告诉我们,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,内容丰富,按照开凿时间,可分为早、中、晚三期,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。早期的“昙曜五窟”气势磅礴,具有浑厚、纯朴的西域情调;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,装饰华丽著称于世,显示出复杂多变、富丽堂皇的北魏风格;晚期窟室规模虽小,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,比例适中,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“瘦骨清像”的起源。遗憾的是,我是一名门外汉,只能看其外表,无法领略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。
最大佛像
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,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,我2014年7月2日去的时候,是参观完关林,两人花5元,乘坐拉人三轮去的。从下车的站点,到销售门票的地方,再到景区的大门,有好长一段的路程,由于我们去时没有乘坐环保车,走了大约有半个小时。
龙门大佛
进入大门之后,从西山绕过东山,再看香山寺和白园,前后花了有4个小时,时值盛夏,火红的太阳照在头顶,热的无法用词来形容。但龙门石窟的造型艺术吸引着我,我还是冒热绕了一圈,欣赏了景区的高山流水、寺院石刻。
龙门精华
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,东、西两山对峙中,一条清清的伊水从中缓缓流过。据介绍,龙门石窟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(494)前后,历经东西魏、北齐、北周,到隋唐至宋等朝代,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,形成长1000多米的规模。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造诣,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室内众佛
环绕景区一周,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宾阳中洞、奉先寺和香山寺。
景区大门
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的洞窟,“宾阳”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。据说,宾阳三洞开工于公元500年,历时24年,用工达80万2366个,后因发生宫廷政变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,计划中的三所洞窟(宾阳中洞、南洞、北洞)仅完成了宾阳中洞。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,穹窿顶,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,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。他们衣带飘扬,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,姿态优美动人。洞内主佛为释迦牟尼,其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,身着宽袍大袖袈裟。释迦牟尼旁二菩萨含睇若笑,文雅敦厚,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,着褒衣博带袈裟,立于覆莲座上。
石窟外景
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一组摩崖群雕,开凿于唐高宗初,长宽各30余米,洞中佛像面形丰肥、两耳下垂,形态圆满、安详、温存、亲切,极为动人。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“大卢舍那像龛”,高17.14米,头高4米,耳朵长达1.9米,面部丰满圆润,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,双眉弯如新月,附着一双秀目,微微凝视着下方,高直的鼻梁,小小的嘴巴,露出祥和的笑意。双耳长且略向下垂,下颏圆而略向前突。圆融和谐,安详自在,身着通肩式袈裟,衣纹简朴无华,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,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,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。
“蒋宋别墅”内景
香山寺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,因盛产香葛而得名。据说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(516),天授元年(690)武则天在洛阳称帝,敕名“香山寺”。唐大和六年(832),河南尹白居易捐资重修,并撰《修香山寺记》,使寺名大振。现存的香山寺修建于1936年,当时为蒋介石五十寿辰,在寺内还建一幢两层小楼,被称为“蒋宋别墅”,寺内还有乾隆御碑亭,衣钵塔等景点供人参观。
景区大门
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50公里的麦积山乡南侧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,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。我2015年6月20日去的时候,是从火车站前,乘坐34路专线车去的。
最大佛像
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,密布着翠柏苍松,攀到高处极目远望,四面青山重叠,云雾阵阵,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“麦积烟雨”。也可以说,在中国的四大石窟中,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14年6月22日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仰看栈道
麦积山石窟始掘于公元384年,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,遂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,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。不同于其他石窟的是,麦积山现存洞窟194个,几乎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上,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,游人攀登在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上,不禁惊心动魄,从中也可见当时开凿洞窟,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。
泥塑
麦积山石窟是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,这里的雕像,大致可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,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,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。其中数以千计与真人大小的圆塑,几乎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,和蔼可亲的面容,虽是天堂的神,却象世俗的人,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而被视为珍品。
远看麦积山
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,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。新架和修复的1300多米凌空栈道,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。比起其他石窟,麦积山石最大的造像只有16米高,显然不算什么,但建于70余米高的七佛阁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,尤其是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,精美绝伦,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,值得一看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