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昌结束后,我们来到了郏县,专门去拜谒了位于茨芭镇的三苏坟。
三苏景区大门
三苏,是指北宋大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。苏洵(1009—1066),字明允,自号老泉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眉山)人;苏轼(1037-1101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自号道人,世称苏仙;苏辙(1039-1112),字子由,一字同叔,自号颍滨遗老。三人同为北宋文学家,世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,且又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。三苏坟,自然就是这三人的坟墓了。
三苏纪念馆大门
从郏县客运西站乘坐开往莲花山的汽车,大约50分钟,就来到了郏县茨芭镇的苏坟村,巧遇郏县正在这里举行首届桃花旅游节,车水马龙,人山人海,不得不早早就下车,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前行。
展品
三苏坟景区的大门古朴雅致,坊名正额“三苏园”三字为著名历史学家、书法家刘炳森先生所书。上额为“千古风流”,柱联是“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月如日;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”,旁边昔日畅通无阻的门,今天水泄不通,只能慢慢前行。
展品
迈入景区,首先纳入眼帘的是新建的“三苏纪念馆”。三苏纪念馆为左右两个四合院,不同的房屋内,分别陈列着三位大家的实物和图片,全面展示了三苏父子坎坷的人生经历、卓越的为官政绩、深邃的哲学思想和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。尤其是苏轼的最多。书法、绘画、诗歌、散文,就连闻名江南的东坡肉,也历历在目。
雕像
走出纪念馆,婉转向前,一个不大的广场上,立有一尊东坡塑像。雕塑是一尊苏轼中年的布衣像,但见线条粗犷奔放,昂首挺立,手握书卷,可为什么不同三苏坟一个方向,而要面向西南呢?细看说明,才知道这是河南大学美术系师生的作品,设计者想让这位一生宦游四海的游子眺望故乡,所有面向了四川。
神道
穿过悠长的神道,两旁雕工精细的望柱、石马、石羊、石虎、石人恭敬侍列,仪仗严整,门口四株高大的古柏苍翠挺拔,遮天盖地。入院,迎面是一座高3.25米、宽3.54米的红石牌坊,坊楣正中镌刻着"青山玉瘗"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枋柱上阴刻着苏东坡"是处青山可埋骨,他年夜雨独伤神"的诗句。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《祭三苏先生文》。
三苏坟大门
过石坊、穿飨堂、绕祭坛,就到了三苏墓冢前。墓冢自左向右依次排列为"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"、"宋老泉苏先生墓"、"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"。冢前耸立墓碑,碑前分别设石供桌、石蜡台、石香炉。整个坟院古柏参天,葱郁蔽日,傲干奇枝,柏香扑鼻,山风袭来,满园幽穆。我静静地站立墓前,恭恭敬敬地鞠躬敬意。
石牌坊
三苏坟坐北朝南,占地面积达14800平方米,1956年就评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三苏景区的东南方向,还有纪念苏轼逝世900周年时的“东坡碑林”,汇集了当代189位书法家以苏轼诗文为题材的321件书法作品。建于元代的“三苏祠”,内有全国最早、保存最好的一组元代“三苏泥彩塑像”。及始建于元至正十年(1350)的“广庆寺”,由于游人太多,我们只粗看了看,就匆匆离开了。
碑林大门
“少小颂公文,今来拜古坟。青山随处是,夜雨几回闻。名著何须相,途穷不忘君。挺然留大节,道学听纷纷。”落款北山李之英的诗文,不正是此时的心吗?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