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称为横山八大寺之一的永兴寺,位于响水镇卧龙山上,据资料记载,永兴寺始建于汉,扩建于唐宋,兴于明清,是佛道合一的古建筑庙群。壬辰年正月十四我有幸游览,但见山形蜿蜒曲折,山势恢宏壮观,陡峭的神路笔直挺拔,尽头的亭阁迎风傲立。登上山顶,苍松翠柏之中,红瓦斗拱的大雄宝殿傲立顶峰,七层宝塔直入云霄。我游览了山底石窟中的关帝庙和建造在山顶巨石上古老寺院,在为卧龙山悠久的历史感到高兴的同时,却被山上和山下的几棵白榆深深吸引。
白榆,也称榆树,是黄土高原上常见的一种落叶乔木,一般主干以上分差较多,树枝较大,枝叶疏密中等,树冠呈卵形或近圆形,树皮灰色或暗灰色,幼龄较平滑,老龄显粗糙,开裂有长条状纵裂。卧龙山的白榆,山底下的树在关圣大帝所在庙院之中,树前的小牌介绍,此树栽于明成化六年(1470),距今已经有540多年,树高21米,胸围3.05米。树枝四伸倒垂,如伞如盖,顶阔一千多平方米,将一座庙宇整个覆盖。我去此时虽然是早春,树枝上没有绿叶,但树冠之大,还是令人感到吃惊。 一株榆树像一把巨伞,几百年来守护着身旁的庙宇,是神灵的阿护,还是信徒的托福,大概只有榆树心里明白。令人称奇的是,这棵白榆还是一支晴雨表,若三五天内有小雨,白榆上的水珠会在枝叶间悬空,若是有中到大雨,则水珠嘀嗒不断,真可谓天下奇观,世间少有。
山顶上寺院中也有一株榆树,由于庙宇建在一块非常大的巨石上,此树正好生长在大殿的前方,因此而树根全部扎在泥土稀少的石缝之中,树干沧桑遒劲,既不粗壮也不挺拔,树冠就像迎客松一样,交错扶持伸向一方,仔细观察,确如龙骧虎步,古朴苍桑,虽其貌不扬,但经千年风雨,历世间云烟,俗亦极雅,丑也美极,介绍曰:已有1300多年,堪称名木。
榆树历来有盈余富裕之意,北周诗人庾信曾赞美道:“桃花颜色好如马,榆荚新开巧似钱。”说的是榆树的荚,春日初开,精巧似钱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榆钱。唐代诗人岑参也有诗曰:“道旁榆叶青似钱,摘来沽酒君肯否?”可见人们对榆树的喜爱。上世纪最困难的时候,榆树成为人们喜欢的食物之一,榆钱、榆叶,就连榆树皮也剥下晾干,碾压成面而食之,不仅救了多少人性命,也使许多榆树因此而离世。卧龙山寺院中的榆树能够完美无缺地保留下来,可算奇迹,不能不为此而让人感叹。
一棵古树,就是一段历史的记录;一棵古树,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;透过古树,我们可以重温这些“活文物”的博大精深。面对古树,我们能读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悠远。无论是山上和山下,每一棵古树都闪烁着历史文化色泽,每一颗古树,都铭铸着时代的印记。我喜欢卧龙山,但更爱山上的古树名木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