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消息,我国将在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。其中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,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。我不禁举起双手,为之叫好。
众所周知,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,从甲骨文、石鼓文、金文演变为大篆、小篆、隶书,至定型于东汉、魏、晋的草书、楷书、行书等,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,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书写、视觉艺术。但是,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、手机的普及,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,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逐渐削弱,写不好或不会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多,许多有识之士早就为之呼吁。今天,教育部站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,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,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,确实是一件十分好的大好事。
但是,在当今繁重的课程中,如何开设书法课?教材使用什么?书法老师从何处而来?小学每周一课时的时间能不能保证?这一系列问题怎么解决,不能不让我们打个问号?
笔者以为,开设书法课,不仅要有制度的保证,更应该在趣味性上狠下功夫,吸引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。比如说,在练字的时候,如何欣赏到柳公权的挺拔,欧阳询的刚劲有力,王羲之的俊秀。讲解的时候,如何对方块字架结构的记忆理解中,感受到古代书法家带给我们的美感等等,只有让孩子的心静下来,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,我们在小学新增书法课才会取得成果。否则,就可能流于形式,不了了之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