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到延安大学参加“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”,我走进了路遥。
路遥(1949~1992)原名王卫国,出生于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,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,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,曾先后在延川的中小学就读,1969年回乡务农。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。1982年,路遥在第三期《收获》上发表中篇小说《人生》,并获得1981——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。
当时我还在山西省寿阳县的罕山林场工作,偏僻的地理环境,闭塞的信息往来,使我一直到1983年春节时,才在县里开会时看到这篇小说。1984年,同名电影《人生》由吴天明导演搬上了银幕,那粗犷的喉嗓,熟悉的调腔,似曾生活过的环境,尤其是那一首“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”的插曲,使我思绪万千,一次次梦中回到了故乡,见到了路遥,也拿起了笔,开始了文学的追求。
1986年,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部出版,我有幸从图书馆借来一本,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,主人公孙少平的经历,时刻牵挂着我的心,对作者路遥的描写手法崇拜至极。以后,又逐渐拜读了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二、第三集。
1988年,《平凡的世界》众望所归,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,成为“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,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”。
1990年,我调回了家乡,虽然还在企业,但对文学的追求,依然鼓励我勤奋动笔,可繁忙的工作,又使我无法抽出更多地时间,只能忙里偷闲,写写停停。但我依然极为崇拜路遥,期盼着有一天能够一睹这位作家的风采。
1992年的冬天,正在延川县永坪炼油厂出差的我,突然从广播上听到路遥去世的消息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一位这么有才华的作家,怎么说没就没了呢?“人,无论在什么位置,无论多么贫寒,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,只要能热爱生活,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。只有作一名劳动者,不把不幸当作负担,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,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,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。”
1998年,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研究室受中央电视台“读书时间”栏目委托,对1978年以来中国公众的读书生活进行调查研究。调查范围虽然限于北京,但调查结果《平凡的世界》可以说是唯一入选的由“新时期”以来作家创作的“当代经典”。说明经过岁月的淘洗,《平凡的世界》已经真正铭刻在读者心中。
2007年11月16日,是路遥逝世15周年的日子,规模盛大的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隆重举行,路遥文学纪念馆正式开馆。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,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雷涛,延安大学原校长、路遥研究会会长申沛昌,延安大学校长廉振民等为纪念馆开馆揭牌。
消息传来,我更向往着延安,期盼着有一天能够走进延安大学的这所纪念馆,去走进心目中的伟大作家路遥。今天,我终于有任务来到延大,怎么能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呢?
位于延安大学的“路遥文学纪念馆”,背倚安葬路遥的文汇山,面对涛涛不息的延河水,馆名由著名作家王蒙题写。整个纪念馆占地约180平米,布展的内容分别为“苦难的童年生活”、“文学摇篮期”、“延大啊,这个温暖的摇篮”、“抒写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”、“诗与史的恢宏画卷”“永远的人格力量”等六大部分。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路遥,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。
我缓步在人群之中,柔和的灯光,照亮着展馆的每一个部位,那一幅幅珍贵的图片、一段段精炼的文字和一件件珍贵的实物,一次次击打着我的心,为路遥苦难的童年感到痛心,为路遥不懈的追求感到敬佩,为路遥那么多的作品感到惊讶,为我能够来到这里走进路遥感到高兴。
作为一名身在企业的职工,受到路遥的影响,逐渐成为了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,并且在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上小有收获。但惭愧的是,我一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迈不开脚步,只能小打小闹,用自己的坚持,去实现自己的梦想,去寻找美好的文学未来。
路遥是一部大书,一面镜子,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标杆,走进路遥,将永远牢记,“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,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。像牛一样劳动,像土地一样贡献。”
评论